刊物与出版
浙商研究会通信第五期
时间:2005-09-26 10:05:09信息来源:不详点击:845 加入收藏 】【 字体:

 no05.jpg

研究会动态——沙龙运动

十字路口,浙商当如何?

记者徐王婴

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到底是让人乐观照旧掉进了冬天的冰窖?

正如人们对当前房市、股市和外贸市场的风云变幻看得扑朔迷离、莫辩东西一样,很多浙商逼真地感觉到本身站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一些数字可以佐证如许的感受——一季度浙江企业亏损面高达22。4%,亏损额35。6亿元;9个行业利润降落,为浙江省自1998年以后7年来首次出现的降落。

在此十字路口,浙商是否感到了隐忧?该怎样反思和审时度势?

6月29日晚,浙江省浙商研究会举办的浙商沙龙运动气氛热烈,与会浙商和专家们就当前浙商碰到的题目和浙商文化等深条理的题目进行认真的讨论。

调整规模、细分产品、技术改造,三方面预备“抗寒”

胡小平(中大集团副总裁,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

这一轮宏观调控应该是试图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一次改革。有关数字表现,今年1-5月份全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大面积的降落,其中工业增长值降落最快,浙江也如此。这注解那种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加模式经过宏观调控之后“不灵”了。而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又在加剧。预计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形势会更“冷”。在此关头,浙商该如何?

可以一定,下一步中间会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下大力气进行调控。作为企业,你不能跟中间的宏观调控唱反调。而应该顺势而为,要充分熟悉到浙商曩昔的两大“法宝”的上风在削弱。

所谓的两大法宝是什么呢? 一是以产业链为上风的集群上风,二是以定价上风取胜的规模经济。浙商要充分熟悉到,下一轮宏观调控的效果必将是使经济发展走向均衡,两大法宝的上风必将削弱。

随着这两种上风的削弱,浙商特别很是紧张的是要调整本身的规模。其次是在产品上要细分。浙江产品的弱点是产品同质化,缺乏个性的竞争力。比如王再丰老总介绍的,德国的油烟机可以卖到几千美元一只,而我们的产品为什么只能卖90多美元,差距在哪里?我想,照旧在于个性的竞争力。

除了顺势而为,停掉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转到生态的循环的产业方向上来以外,浙商下一步的重点是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其实是与市场细分相配套的。我们“中大”投资的 “三花股份”,是今年上市发行的公司。原来它的空调阀已经做到世界第三位了,再发展的市场空间已经很小。于是他们就在企业搞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又上了另一个项目——电磁阀。这个产品一出来就大受迎接,由于它可以替换进口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所以说,无论是国企照旧民企,靠价格博弈总归不是办法,归根结底照旧要靠创新、靠技术改造。

从市场角度说,浙商除了要看到国内市场,还要看到国际市场。分外是非主流产品的国际市场。这里的“非主流产品”指的是服装纺织、轻工产品、中心体这三大传统产品之外的产品。

强者心态,化资源为资本

俞春雷:(九鼎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

做企业,受伤总是难免的。题目是受伤以后怎么办?我的信心是自我修正,以强者心态说明我们是最好的。

当然,我们也会探求别人的伤痕在哪里?在商场竞争中,既要了解本身,看清楚本身的伤痕也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别人的伤痕。当前的宏观调控,确实让一些企业倒下,但这也是另一些企业的机遇。货币资本、金融资本确实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宏观调控、金融趋紧也的确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压力。但如何在劣势中占上游,企业照旧可以探求到本身的对策的。我们的对策就是:化资源为资本,四两拨千斤。

比如我在绍兴有三个项目,昔时是通过拍卖买来的,我如今卖了其中的一个,然后又拿着这个钱去参加后天杭州下沙的一块地皮的竞拍。在低价的时候“吃”进一些资源,当必要的时候又把资源“变”成资本。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招数。而当前这种“变局”也正是我们施展这种“招数”,整合资源的好时机。

“大洗牌”时的战略选择

颜春友:(浙江产权交易所董事长 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副会长)

确实,前些年在经济形势“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地皮、资金的供应是无穷的,这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

当市场主导从供应方转到需求方,就给有生命的企业提供了条件。企业界的“大洗牌”也就真正开始。事实上,“热”的时候是洗不了牌的,从温州模式的几次变迁来看,宏观调控时期就是温州企业发展的时期。对浙商来说, “大洗牌”中有几个方面要做好战略选择。

 “大洗牌”为浙商提供了产权交易和资源整合的好时机。许多资源类的项目、不良资产中隐蔽的“金子”、城市里新的结构调整中蕴涵的商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浙商应积极把握机遇、自动出击。

浙商还要关注优化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投资结构)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抓紧调整股权结构、优化投资结构是浙商提拔自身竞争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此外,搞好管理、进步素质,练好内功、憨实基础更是逆势时的应对之术。

 “三个不”,“三个发展”,“三个解决”

宋秉和:(华侨总商会澳大利亚商会会长、澳大利亚中国企业推广中间董事长)

作为海外浙商,我在回国的这一年时间里结识了许多良好浙商,也对浙商进行了一些研究。我这里要给浙商同伙的建议是“三个不”、“三个发展”和“解决三个题目”。

不自溃

在实际中我观察到如许一种征象,叫做“各自为政”。比如义乌,许多人喜好一小我一个企业,企业再小也要本身当老板,却不知道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你一小我根本抵抗不了国际市场的风浪。所以,我给浙商的建议是要报成团、组成行,用报团的力量抗击市场风险。

不落伍:

浙商大部分是农夫企业家,曩昔的发展更多的是靠敢闯、靠苦干、靠机遇,随着形势的发展,学习与交流越来越紧张。打造学习型企业,做学习型企业家,与时俱进求发展,使本身永久不落伍是浙商应该寻求的。

不作秀:

浙商既要看重与国际接轨,又要细致土洋结合;既要接受国际的新的东西,又要保持民族的传统的本身的特色,要讲求现实、不作秀,不搞花架子。

“三个发展”——

向浙江周边的国内地区发展,在向外发展中要资源、要政策、要地皮;

向海外发展,在向海外发展中要技术、要人才、要理念;

向高科技发展,在转向高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要项目、要人才、要市场。

“三个解决”——

解决缺少向外发展的组织平台的题目;解决缺少走向海外的中介机构的题目;解决信息交流的题目。

反思有关浙商的溢美报道

胡宏伟(东方早报浙江分社社长,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副会长)

我小我感觉,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与前几轮的区别是,曩昔的宏观调控,面对的重要是“内忧”,但这一轮是“内忧外祸”交织的。当前的情况,既有国内经济形势的的严厉,又有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等国际压力。

在这种形式下谈浙商,我的感受是喜忧参半。前几天我去了一躺法国,看到中国商品、中国货是如此之多。在那里,我遇见一个看上去有点像农夫的温州商人,他在法国做中国服装的批发生意,据他所说,他一个月的业务额就有1万欧元(报给当地税务部门的数字);而他还有5个兄弟都在威尼斯做服装批发。他很骄傲地说,他们家有30多辆小车。如许的情景让我感到喜悦,但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到担忧:由于从这么多浙商的个案看,浙商与20年前的差别并不大。

而更让我担忧的是,有的浙商赚了钱就勇敢嘲笑德国人!我想,德国人是最自持、最严谨的,而浙商的特点是喜好变通,喜好在夹缝中求生存。那么,这种对德国人嘲笑的背后是什么呢?说紧张点是对制度的不尊重。

于是联想到这些年对浙商的报道,有很多溢美之词。如今对这些溢美之词重新审视,会发现很多值得深思的题目。

比如,“无孔不入”。这曾经多次被用来赞美浙商对机遇的把握能力,被当成是浙商善抓机会、善于行使的形象比喻。但反过来看,这里隐含着浙商在某种程度上对制度的不尊重。

“勿以利小而不为”。这一向是浙商先人一步的财富秘诀,也是浙商引以为豪的财富品德。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埋下了低价竞争的隐患。

“块状经济”。这一向是浙江经济的亮点,但另一个角度看,块壮经济缺乏的是个性化。

凡此种种,回顾起来,曩昔对浙商的报道,每每在正面报道浙商、弘扬浙商精神的同时,太过溢美,而缺少提示与棒喝。

反思浙商自身的题目,不难发现, 浙商群体从文化的根源上是存在目光短浅,极端功利等题目的。也的确,企业家背后的题目是企业文化的题目。跨国公司“宝洁”公司前任CEO在公司100周年纪念会上说,公司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制度,成为了一盏明灯晖映企业发展。我这次去法国参观达能公司,达能公司的科研中间,一年的科研投入是15亿人民币。他们说,他们的合作伙伴宗庆后每次去总是急着问,哪一个产品可以投放市场?

是的,作为一个企业,你可以买最好的设备,但理念不是用钱就能买得来的,而是靠你的企业文化来支持的。盼望这一轮宏观调控的“秋风”扫过之后,浙商同伙对自我的DNA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崛起。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姚先国老师在会上提请大家细致的是:浙江经济的“十一五”规划,到底是经济增加模式转换的起点照旧新一轮增加的比拼。他还分外提示人们细致,最近浙江有关向导人曾经如许表态:“哪怕速度降下来,也在所不惜”。而且,浙江也不再提低商务成本上风。也就是说,原来那种经济增加模式到了非转换不可的田地。浙商,面临着“低成本竞争上风丧失,新的可替换的上风没有”的难堪局面。浙商,再次面临挑衅。

对此,当代控股集团董事长、山东浙江投资企业商会会长、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章鹏飞结合山东商会抱团作战、逆境中求发展的实例说明浙商的坚韧和永不知足、创新求变的能力。

浙江海事达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浙商研究会理事王再丰老师“国内损失国外补”的应变之策赢得了人们的喝彩。

浙江工商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浙商研究会副会长吕副新的“商界与学界抱团,为浙商发展破壁、铺路”的呼吁更是赢来了阵阵掌声。

两翼”对话助长三角腾飞

记者徐王婴
    有一种讯息昭示着长三角地区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今年炎天,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新闻裹着强劲的春风传遍大江南北。紧接着,央行第二总部于8月10日在上海挂牌的新闻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引得浩繁国际、国内商界巨头纷涌而至。
    长三角,本来就活力森森的巨龙将再得天时,起舞腾飞!
    但展翅才能翱翔。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为两翼,只有双翼齐飞才能保证巨龙的翱翔与神勇。
    就在浦东再一次站在全国前沿的时刻,江浙两省的民营企业家们“春江水暖鸭先知”地感受到了这一拨暖流。这一天,苏商与浙商握手太湖边。他们不再争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孰优孰劣;也不是简单地打擂:苏商与浙商,谁更良好、谁更有前景。而是用对话翻开了苏商与浙商在竞争中合作、浙江与江苏在发展中提携,共同推动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翘楚的合作潮。
    当浙商握手苏商
    8月7日-9日,由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江苏省工商联等联合主理的苏商论坛上,作为为期三天的论坛的压轴戏——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协办的“苏商-浙商对话”运动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此次对话在无锡电视台演播室举行,苏浙双方各出三名企业家,浙商代表是:当代集团的章鹏飞、天夏科技的夏建统、莱茵达的高继胜。苏商方面,则是大名鼎鼎的红豆集团老板周海江和另外两名企业家江苏鸿国集团陈弈熙、江苏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团胡玉兰。与会的还有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专家保育钧、刘志彪,凤凰卫视的陈晓楠担纲此次“对话”的主持人。
    台上,三名浙商着装时尚而典雅,三名苏商衣着矜重而慎重。台下,是100多位苏商代表,其中也不乏由浙商在江苏投资而“变身”为苏商的“双栖商人”。
    这里要增补的是,台上各三名代表的背后是一些不容忽视的数字——
    浙商背后的数字:截止2003年底,浙江拥有各类企业近300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约160多户,私营企业超过30万家,私营企业总户数超过广东、位列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二;全国工商联宣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占了188位,居全国首位;2003年浙江省个私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8271亿元,贩卖总额6899亿元,社会贩卖品零售总额3124亿元,出口创汇额1211亿元,四项指标延续六年全国第一;此外,截止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左右,若加上在海外的100万人,约有500万浙商遍布世界创造财富;目前浙商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万家,注册资金2350亿元,对外投资总额近6000亿元,到2003年底,在外浙商的贩卖额超过1万亿元,几乎等同于浙江2004年创造的经济总量。浙商,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
    苏商背后的数字:一贯以外向经济为代表的江苏模式正在悄然转变——截止2004年末,江苏省拥有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208万户,私营企业数继承为全国之最;2004年全年民间投资3590。52亿元,1998年-2004年之间,个私经济以年均19。4%的速度增加,高于同期 GDP年均11。7%的增加速度。
而另一个可比的数字是:在中国民企500强的排行榜中,长三角地区占60%,其中浙江占33%,江苏占21%。当浙商与苏商加在一路,中国民企500强的排行中,就占大半壁江山。
    对话,从互相学习开始
   
之一,浙商盛赞苏商——企业管理、社会责任感、产业精神
    一贯被认为性格宣扬的浙商,此次在对话中更多地表现了其谦虚、好学的特性。
    “假如说浙商的起跳点是1。2米,苏商的起跳点则是1。8米。相比浙商,由州里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苏商,其产业基础、企业管理等方面更优于浙商。”浙江莱茵达集团董事长高继胜揭开了话题。
    “苏商更值得浙商学习,由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苏商,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使得苏商群体在小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上显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因而,我认为苏商的发展很有后劲。”海归浙商,天夏科技集团董事长夏建统在对话运动的前一天如许叙述。
    “苏商有一种执着的产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与100多年前以荣德生、张謇等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的锡商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产业精神很值得浙商学习,分外是一些擅长谋利而缺乏产业精神的浙商学习。”来自浙江的当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发自肺腑地说。
    之二,苏商表扬浙商——抱团、创新、开拓
    “浙商的特点是:一小我发现商机,所有的亲戚同伙跟着上。而苏商是单打独斗的‘猫科动物’,每一个苏商,单个的都很厉害,却不擅长抱团作战。所以,浙商是‘群居动物’,苏商是‘猫科动物’。”江苏省中油泰富集团石油总裁胡兴玉的“动物说”赢得了阵阵掌声。
    “苏商都想做儒商,既想赢利又要体面,比较累一点。而浙商比苏商更接近生意的本质,更直接、更有用。因而,浙商比苏商更像老板、更感性,更具创新精神。”南京鸿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弈熙如是说。
    好像为了印证关于浙商更像老板的说法,苏商胡玉兴如许评说浙商:“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有小钱当小老板,有大钱当大老板,没有钱借钱当老板,借不到钱梦想当老板。”
    一个“梦想”的说法,点出了浙商骨子里的创业激情。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总结说,浙商最可贵的是创新精神。那种闯荡世界,充分行使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精神是浙商自我超越、赓续发展的力量之源。而浙商夏建统则增补认为,浙商的危急感很强,这种文化上的危急感与犹太人很相像。世界各民族中,犹太人的危急感、苦难感是最强的,因而他们的商业成就也是最辉煌的。)
    差别与共同的挑衅
   
无论是昔时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照旧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与浙江的内源型经济都曾领风骚于中国经济。而今天,无论是两地的商人照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开始从比较中反思新的超越与发展。
  江苏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认为:浙商和苏商没有很大的差别,都是吴越文化的产物。吴越文化有三个明显的特性:一是性格温文,二是移民文化;三是开放文化。假如说有区别,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后,江苏的选择着重于工业,浙江的选择着重于贸易。到了目前过剩经济时代,浙江稍稍领先,缘故原由在于原先浙商的基本格局:先市场后工厂的前店后厂式,是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得以建立;一开始体系体例上就是民营的,比较先辈。但最终,苏商与浙商必将殊途同归。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与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刘志彪同等认为:浙商是原生型的民营企业,苏商则大多为改制而来,属于次生型民营企业。浙商着重于轻工业,从事较多的服务业,更多的是走出去的外向型经济。而苏商重工业的上风显明,制造业发达,走出去较少,更多的是实施请进来的战略,接受了不少的国际订单。而无论是原生型照旧次生型,中国的民营企业都到了必须升级与转型的关头。
品牌战略:苏商、浙商共同的故事
    “品牌是什么,首先是文化。为了打造‘千百度’这个时尚鞋品牌,产自南京的‘千百度’在叫响市场5年之后才被揭开南京的身份……”
    南京鸿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弈熙的故事博得人们喝彩。
    而浙商章鹏飞讲述的打造当代品牌的故事也使对话现场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浙商高继胜继而总结说:创品牌的道路就是企业走向长寿的道路。有关资料表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6年。如何延伸企业寿命、提拔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题目。而品牌战略是必要核心技术作为支持的,而技术,核心的核心就是创新。
  对此,苏商周海江深有感慨地认为: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有三大变化必须逾越: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从传统管理向当代管理转型。
  苏浙对话助推苏、浙、沪合作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有一句话耐人寻味:“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作为这次苏商、浙商对话的东道主,江苏的地方政府显然是自动伸出了合作之手。
    “浙江的企业,善于把握各种机会,用最低的成本去创造最多的利润;苏商更多的是行使国内市场和资源。苏商在制造业上有上风,比如无锡的制造业占到GDP的55%以上,而浙商在服务业在贸易上有上风,盼望这两者的上风互补能够推动两省经济共同发展。”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如许对记者说。
    杨卫泽并不是空喊道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江苏政府加大对浙商的招商引资的力度,江苏已经成为浙商投资的又一块热土。“我们搞过一个调查,在江苏的各大市场上外埠商人占到50%以上,而其中大部分是浙商;一些市场上60-70%以上是浙商”。一位江苏的政府人员如许说。稀有字表现,在江苏创业的浙商超过了20万。
    “浙商发展的20年,是认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的20年。浙商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市场的烙印。”而作为市场经济的动力之一——“市场力”是中国经济起飞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政府开渠引流(市场能力之流)以助推江苏经济发展是明智的。
    于是联想:一向隐约担忧浙江企业外迁是否造成浙江产业空心化的浙江,是否能够学习江苏政府的开放胸怀——不但积极引进外资,以外资推动科技产业,还积极引进中国各良好的商帮与企业家群体,以浙江的民间资本与活力上风嫁接苏商等商人群体的产业精神,提拔浙江的制造业?
    “长三角的腾飞,不可或缺任何一只同党。”参与对话的浙商、苏商有感而发到。那么,作为龙头的上海,是否也意识到了两翼的作用,以及其带动两翼齐飞的紧张性呢?
    有这么一个题目不容忽视:虽然这一次浦东再次站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浦东的发展一向有一层难堪:即:金融业虽然一向是它着力打造的“招牌”,是“体面”,但是,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一向没有超过第二产业。(近几年,浦东第三产业比重一向徜徉不前:2001年占47.3%;2002年占48%;2003年占46.4%;2004年占47%。这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服务业比重高达80%以上比较起来,差距更大。)说到底,近年来浦东或上海的经济发展,更多的照旧靠投资拉动(分外是外资拉动),在产业分布上,沪、浙、苏三省的趋同性很强,而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却不尽如人意。
   大概,上海市可以考虑,在通用汽车、华虹NEC、克虏伯、柯达、索尼等跨国公司因市场因素致使其对GDP的拉动作用减缓时,应该想想浙商、苏商如许的本土力量。
    假如说,企业或者经济体的竞争,说到底是资金、技术、渠道的竞争,那么,作为中国金融中间的上海,以产业上风见长的苏商和以渠道见长的浙商之间的联合将产生怎样的聚合作用呢?
    盼望,参与对话的不仅仅是苏商与浙商,假如缺了“龙头”的带动,两翼的飞舞只能是“自作多情”。随着浦东被列为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个新的春天的到来,人们信赖:沪、浙、苏的合作将更为自动更为理性。

浙商对话台商—两岸企业文化的交流

7月20日上午9、00,杭州求实路温馨的苏若客厅里,台湾东华大学池文海主任为首的EMBN班的20位台湾企业家正与浙商研究会首席实行会长章鹏飞等20多位浙商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台湾东华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池文海老师是浙商研究会的老同伙,这次带领EMBN班的学员到杭州来一是考察,二是会友。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原由,在场的台商和浙商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浙商和台商思想的交流不时地碰撞出壮丽的火花……

浙商和台商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共性:

杰出雜誌兩岸經貿主任王朝明说: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全国百强企业里,浙江占的比重很高,台商应该向浙商学习。浙商发展的轨迹很像台商曩昔美好的梦,浙商的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吃苦耐劳的本性,都和台商有共性。

宣豪藥品公司董事長楊朝堂:我们来这里是来学习的,浙江同伙做生意很有一套,在全世界都很出名的,台湾企业界对浙商也很推许,我们第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生意讲诚信;第二就是勤劳;第三是有冒险精神,失败是有的,失败了爬起来继承干;第四就是正视友谊,把客户当成兄弟;第五是有极强的天真性,亚洲金融危急,大冷落,都是靠天真度过的;第六就是热情;第七是创新。

浙商台商合作大有作为:

当代集团董事长、浙商研究会实行会长章鹏飞:今天很喜悦,我也在浙江大学EMBN班,也有很多台湾同伙。我是浙江下海最早的那一批,88年下海,初创很艰辛的,在创业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台湾同伙,给我的认像就是,在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92年,我创建最大的不锈钢企业,就是和台商合作的,两个多亿,效益很好。我有许多感受,一是台湾同伙很看重企业文化,看重东西文化的结合;二是台湾企业家认真敬业;三是台湾企业家做事也很有计划性,一样平常都有完备的规划;四是用于拓展,不保守。我们浙商也有很多好处:敢打敢拼,创新意识强,能吃苦,有个性。我觉得,我们的合作很成功,我信赖,浙商与台商的合作是大有作为的。

浙商台商的经验和不足:

中大集团副总裁、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小平:很喜悦和大家有这么个交流。台商来大陆10几年了,重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创造了很多成功的范例。总的感觉是集群性产业容易成功,比如苏南、上海IT就是典型。相对的讲,单枪匹马成功的比较少。

台商成功的经验:1、管理经验、理念都比较好;2、创新精神比较强;3、职业经理人队伍壮大。相比较而言,浙商的家族式企业,走出去很难,人才题目就不好解决,这是我们的不足。

台商的不足是:1、过多关注本身的产业,比如苏州作代工的转移到徐州,这种追逐低成本的赓续转移是有题目的。2、对大陆的了解还不够:一是主导产业是国家控制的,要找准切入点;二是万万不要做招架,比如康师傅,在台湾是没名的,在大陆做得很好。什么缘故原由?就是口味变了,包装改了,市场捉住了。三是台商进大陆肯定要做好考查和分析,自身的调研要做好,不能贸然行事。

机会是永存的只给那些创新的人

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浙商和台商有很多共性,分外是文化,同脉同源。浙商面对的困境如何脱节?投资陷阱如何避免?微利时代总归到来,如何崛起?今天的交流会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

台湾东华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池文海:台商面临的题目,未来浙商也会面对的,浙商在这个时候,肯定要进步本身的水平,进步本身应变的能力,机会是永存的,是给那些有创意的人。让台商和浙商共勉。

热烈的讨论和对话整整进行了一上午,大家意犹未尽,相约台湾再会时把共同的话题接着讨论下去。

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珍爱  更在防患于未然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