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智库
宁波:以内生之力向海而行
时间:2022-06-24 16:51:59信息来源:点击:2609 加入收藏 】【 字体:

6月18日,宁波再度推出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共计16条。

据悉,这是继稳链纾困助企“47条政策”之后,宁波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原则推出的重磅举措。“全面顶格”的背后,是一个城市剑指“全国前十”的勇气和信心。


在此之前的2019年,宁波才跻身于全国GDP第12位。今年该市大幅上调了未来5年的GDP增长目标: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剑指全国经济总量前十的城市。

目标上调的底气来自于其跨越发展的经历。过去5年,宁波经济总量从8973亿元增加到14595亿元,从全国城市第16位跃至第12位,工业增加值跃升至全国城市第7位,人均GDP则在去年达到15.39万元,不仅反超了杭州,也超过了广州等核心城市。


创新驱动,以“制造”之柱夯实基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上一拨数字产业化的浪潮中,以制造业为基石的宁波,步子似乎比杭州慢了半拍。

但宁波很快跟进,抓住了产业数字化的节奏。提出抓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大力处置“低散乱”、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制造业的提档升级,助推宁波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宁波是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及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绿色石化、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宁波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



2021年,宁波还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家,累计达63家,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在全国非直辖市中排名第一。2022年一季度,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9.7亿元,同比增长8.5%。据《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在工业发展质量方面,宁波位列全国第六。

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加上数字经济的“加持”,宁波市“剑指前十”的规划并非戏言。


持续开放,以“外贸”之舟拓宽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明确指出,宁波要把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发挥到极致,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

遵循这样的战略定位,宁波市顺应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趋势,立足宁波外贸、港口、产业等条件,制定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方案;并确定以此联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构建起宁波“先进制造业+国际贸易”双翼齐飞融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而在一次次危机中,宁波锻造出不断开放的新优势:面对贸易摩擦影响,宁波制造向更有议价能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多元市场多点开花,五年外贸总量增长近一倍;面对疫情持续影响,政策供给更加高效、精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抢滩跨境电商新业态,向海外终端消费市场要利润……去年,宁波成为全国第六座外贸万亿城市,跨境电商进出口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2021年宁波舟山港完成年货物吞吐量12.24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08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也成为继上海港、新加坡港之后,全球第三个跻身“超3000万箱俱乐部”的港口。


放水养鱼,以“民营”之力赓续发展

宁波是改革开放先行地,也是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毋庸置疑,除了港口和工业经济这两大引擎之外,宁波还有一个“先天”资源,那就是“宁波帮”。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发出了“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一时之间,不仅是全球“宁波帮”应者云集,还带动了当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激发民企活力,宁波给政府做减法、给市场做加法。以此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和营商土壤。用一张张党委、政府的权力清单和政府管理的负面清单,充分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正是强劲的改革之力激活了民营内生的力量。2021年,宁波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万户,同比增长16.69%,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20万户。“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有16家宁波民企入围。其中,雅戈尔(600177)集团、金田集团分别以1048.1亿元和1038.2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第68位、第69位。另有20家甬企入围“2021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4家甬企上榜“2021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百强”。

毫无疑问,民营力量已成为宁波经济的重要一极。首先,制造业中也是民营企业一马当先。企业多达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达到80%。

不仅仅是制造业,民企也是宁波外贸经济的主力军。该市民营外贸企业占全部外贸企业的84%,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的63%,其中出口额占全市的69%。

而无论是开发“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还是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兴业态,“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民营企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开展境外承包经营和并购重组。

令人欣慰的是,民营经济还是驱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目前,该市95%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民营企业,9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在民营企业,82%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特别是98家民营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27家民营企业上榜工信部公布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无疑,数百年来“无宁不成市”的商业气息与商业文明是其跨越发展的城市之魂。民营经济的披荆斩棘,与其不断夯实的制造业基石、国际大港的川流不息,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走向更大辉煌的内生力量。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