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研究
走出困局危急下企业自救之道
时间:2016-03-16 19:19:34信息来源:不详点击:870 加入收藏 】【 字体:

书名:《走出困局:危急下企业自救之道》
作者:周德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新书内容介绍:

    本书重要以中国企业为什么会陷入困局为线索,以简洁流畅的语言、雄厚的案例集中分析了导致企业出现困局的重要因素以及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少企业逆势飞扬的情况,本书也重点描述了典型企业的突围之道,为在困境中挣扎的企业提供启示与参考。本书除了分析导致企业出现困局的缘故原由、企业突围的方法,还专门以房地产业作为典型案例加以描述。深条理剖析2008年的房地产近况,有利于房地产企业有的放矢、积极进行自救,也有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熟悉中国经济。

作者简介: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民进中间参政议政研究员、民进温州市委副主委、温州市十届人大代表、八届政协常委、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被全国27个县以上当局聘为经济发展顾问,曾被评为“温州十大卓异青年”、“2007协调中国十大年度人物”、“2008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大经济人物”、入编《中国改革30年人物录》

    著有《所有制与经营权适当星散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温州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题目》、《关于新温州模式》、《温州百年经典》、《温州商界新锐》、《解读温州模式》等作品,影响深远。


《走出困局:危急下企业自救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周德文
序一:明天总会更美好
•李连仲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德文教授长期跟踪研究“温州模式”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是国内研究民营经济及“温州模式”的着名专家。他以本身踏实的理论分析及对中小企业第一线的调研,多次向当局及社会发出预警: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及美国次贷危急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小企业的生存将受到紧张的威胁。分外是2008年3月28日周德文在接受中间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访时对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局”进行了周全的剖析,作出了“温州约20%的中小企业处于歇工、半歇工状态”的判断,使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引起各级当局及社会的高度正视;之后,他大声疾呼,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如“宏观调控应适度放宽”、“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金融要加快对内开放的步伐”、“要制订法规,许可民间金融正当化”、“中国制造业要加快产业提拔和转型”等,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正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为了体系对“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状态”进行分析、评估,周德文教授历时半年,搜集并分析了大量的企业实例,撰写了本书,系列地、周全地反映了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题目,分外是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论述中小企业“困局”的著作,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有紧张的参考价值。

  美国次贷危急引发的金融危急愈演愈烈,一系列的经济题目正向其他国家赓续转移。这场金融危急来得是这么的迅猛,从雷曼兄弟的不辞而别,到欧洲央行的连连出手,再到通俗民众求助于阅读《资本论》,都是对金融危急做出的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回应。在探求出路的美国资金面前,外贸增加一贯迅猛的中国,无疑难以独善其身。

  本书中给出了许多鲜活的事例,“2008年10月,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两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失业”,“7月初温州市经贸委对全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的15521家中小企业调查发现,歇工、半歇工企业数达1009家,占调查企业数65%;倒闭企业数达250家,占16%。歇工、半歇工和倒闭企业数合计1 259家,占调查总数的81%”。

  中国企业如此艰难,说明中国同样处于金融危急的围困之中。对此,有不少人士大声疾呼“中国企业要过冬”。但是怎样过冬,为何会进入冬天,各路的专家、学者却是看法不一。

  由于发展碰到困难就否定发展的观点,无异于生活常识中的剖腹藏珠。改革开放的发展硬道理,是我们从一穷二白的阶段走到今天的不变信心,也是接下来几十年赓续走下去的指路明灯。“改革开放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这是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声与呼声。

  在这本积极面对困难、积极探求解决题目体例的著作中,向大家展示了许多企业怎样一步一步地脚扎实地,怎样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共同的选择——向前。出路彷佛是海绵中的水,只要用力想、用力做,就能让出路源源赓续地显现在面前。李建明的垃圾发电值得称道。他作为温州垃圾发电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让这个项目在整个温州市周全开花。温州企业向当代化管理体例进军:低压电器之王正泰集团斥资6 000万元上马SAP的ERP体系,温州最大的眼镜制造商泰恒也动手实施信息化体系。从2006年开始,广东汕头一家名为奥飞动漫的玩具企业,就开始把玩具生产与动漫卡通结合起来,成为玩具群中成功突围的奇兵。风靡全国的“悠悠球”,其幕后推动者就是奥飞动漫。

  站在中国的全局看,向前发展再也离不开科学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讲,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节能减排。由于发展第三产业占用资源少、投资奏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步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更紧张的一点,这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发展,科学发展,为何成为中国命运的关键词,为何成为13亿人民的共同选择?要晓畅这个论断,就要晓畅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个穷则思变的题目,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题目。有人说,20世纪是资本主义的文明主宰和指导着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环太平洋的世纪,与之相干的国度将扮演特别很是紧张的角色。在不同地域的紧张性升降的背后,是资本主义文明赓续衰落、社会主义文明赓续昌盛的社会发展规律。在如许的视野和背景下,中国的中兴与崛起,也就不是无意征象,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今天的“困局”的解决,将为明天之“变局”、后天之“胜局”提供伶俐和经验。
  
    李连仲:闻名经济学家、中共中间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博士生导师
                                                               2008年12月

 

《走出困局:危急下企业自救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周德文
序二:在世
•吴比


  在我阅读的记忆中,作家余华的小说《在世》始终能给我带来惊颤。

  这是一本极具中国式黑色诙谐的小说。小我命运被历史牵引、浓缩,同流合污。透过主人公的一生遭遇,涵盖着命运中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对死亡的苦笑。

  的确,命如蝼蚁。我忽然发现,风风雨雨几十年,跨越了最激荡转变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依然细微无奈,在命运面前毫无选择余地。万万企业不约而同陷入生与死的困局之中。绝望、无助、无力在经过精简的大背景下,显得触目惊心。

  我想,应该少有人会想到冬天来得那么令人措不及防。

  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房价疯涨、股市高昂。不知不觉中,国内几乎所有制造企业都趋之若鹜于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工业精神变成地产主义,企业在资本谋利中狂飙猛进,哪里会空出时间去预想困局的到来。

  另一方面,有太多的企业家享受着世界对中国奇迹的“褒奖”。他们雄心壮志、豪情万丈。掀开报纸和杂志,看看有多少人在2007年高谈阔论,喊出了10年、5年甚至3年要进入世界500强的口号。他们把世界想象得太简单,这简直是疯狂。

  而在中国的企业生态圈中,好像又很少看到有人乐意稍微停下急促的步伐去岑寂地思考:本身最终应该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本身的企业凭什么获得价值和品牌的正向张力,又凭什么获取世界的尊重与推许?于是,大多数企业在赓续的战略修订和一直的产业迁徙中,时而傲立潮头,时而沉沦荒野;受到过追捧,也遭碰到抛弃。只不过,以往个案性的悲剧,在外部环境的极端恶化下,加上自身策略的失当,最终引发2008年中国企业陷入群体性的困局,夷由、徘徊和焦虑成为了弥漫的普遍情绪。

  当然,世界没有跌入深渊,困局不肯定都是坏事。

  郎咸平认为,中国30年机缘巧合下诞生了许多成功企业家,其中不乏苦出身,但他们与世界级企业家最大的不同是缺乏经济大冷落的洗礼。因此,换个乐观和积极的角度,困局大概正是一部分试图“基业长青”的中国企业借机产业升级或是拔地而起,从而证实本身的最好契机。

  尼采说:“那些没有灭亡我们的事物,将使我们变得更加顽强。”所以,只有在世才有机会。可是,在世是个复合命题,其有三重境界:

  深陷困局,第一重境界最直接也最为实际的定义是有呼吸,能够“剩”下来,最起码不要成为大浪淘沙中被大浪冲走的沙子。第二重境界是在经济危急中构建防火墙,任凭山崩地裂,自岿然不动。保持优秀的发展势头,为实现基业长青进行不温不火的积累。毕竟,能在十面埋伏中独善其身,同样让人钦佩。在世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具备化危为机的魄力与勇气,善于发掘适宜自我成长的制度性泥土,突破种种“玻璃门”,赓续转型、升级,达至凤凰涅槃。

  但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被灭亡?怎样活得更好?怎样在困境中成长为一家巨大的公司?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命题,甚至根本难以从西方连篇累牍的经济学理论中找到答案。我想,从本土出发,竭力触碰每一根实际的神经,尽量显现每一次突围的悲壮与高兴,为中国企业提供“在世”的范本与良性思考,正是本书作者想要传递的观点。

  着名财经作家:吴比
  


《走出困局:危急下企业自救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周德文
前言:倒在盛世是最大的遗憾----写在拙作《走出困局》出版之时
•周德文

  有些人忧虑坐在快车道上的中国会出现三个断裂:第一个断裂是经济发展速度忽然下滑,这意味着更多的失业,而失业可能会造成社会危急;第二个断裂是贫富分化,或者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断裂,任何国家贫富相差悬殊就会比较容易走极端的道路;第三个断裂是政治和经济的断裂,经济发展得比较快,政治跟不上。

  断裂是个残酷的字眼,断裂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单位个体及利益共同体折戟我们今天的黄金时代。在中国韧性十足的经济传输带上,断裂显得迢遥而自不量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在波澜起伏的经济大潮中出现的阵痛,我们会隐约听到被困企业所发出的沙哑呐喊。这些呐喊,无论是中气十足抑或薄弱无力,都是我们无法避忌的经济之声。

  2008年,是中国制造之殇。危局、困局、险局等等所有的不利之局,铺天盖地而来,局局相扣,中国制造都在灰头土脸中,节衣缩食等待着成本狂欢后的“百废待兴”。2008年是个十字路口,倒在2008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走到今天,历尽千辛万苦。费正清曾在《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卷》停止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有贵显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大概有几句台词——服从于帝王、官僚、交际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到今天,商人这个千百年来被边缘化的角色,从被封杀、不屑乃至今天光明正直地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中国很紧张的经济主体,为今日中国经济之锦绣摇旗呐喊。

  30年的历史沉淀,不算长,也不算短。但正是这30年的卧薪尝胆与长袖善舞,无数前赴后继的企业家扮演着探险者、违法者、殉难者、得益者等多重角色,才成就了今日经济的气象万千,也改变了商人阶级的弱势定位。

  对于中小企业,能与波澜壮阔的经济进行曲合奏,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更没有市场的撒手锏——品牌,只得小心翼翼四处打游击,打打擦边球,靠捡拾别人的残羹馂余糊口,而即使低调艰难地进行原始积累,一不留神,触碰了政策底线,就前功尽弃,或者在市场上无奈地成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捐躯品,所以,能存活下来,也实属不易。

  2008年,是盛世,是挑衅与机遇觥筹交错的盛世。30年改革开放的文字至此,已是气势磅礴,资源分配趋向公平,市场更为成熟妥当,政策法规的珍爱伞也越撑越大。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政策的春风越吹越暖,中国这块曾经贫瘠的童贞地,变得财源旺盛,资本、商机、人才……统统与经济发展优胜性相干的资源天禀催生着日益繁荣的中国经济。

  江山如画,总要有好汉来辅导。任何基于自由创造财富者,都是这个时代的好汉,站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巨人的肩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能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探求和把握机遇,因势而上,赢得发展。

  但是,福兮祸之所伏。2008年,有福,有祸。2008年的经济版图上也出现了多个分水岭,金融危急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种种不利的命题,横亘在企业前行路上。危急从四面八方涌来,企业陷入四面楚歌,不在“困局”中消亡,就在“困局”中爆发,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制造走到生死一线。

  中国经济以螺旋式上升,有些企业却折戟在螺旋的拐角处,成为失败的注脚。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毁灭的盛世,已有大批的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企业的墓志铭越写越长,主题却大同小异,绕不开2008年经济变局。倒在这个祸福交加的盛世,就意味着失去了分享多年经济积淀的通畅证。

  2008年,丢给中国企业一个生与死的命题——等待照旧突围?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临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国。将来充满变数,被动地等待曙光乍现,是最省力也最容易死亡的生存体例。抚心自问,假如只是等待,死神与救世主哪个光顾的几率更大?一粒煮熟的种子,无论是在风调雨顺的田野照旧养尊处优的温室,没有了求生的欲望,再好的条件也是徒劳。

  突围,才是中国企业不得不写出的答案。一粒勃发着生机的种子,不管被丢在哪里,即便有狂风暴雨、石头重压,仍然可以破土而出,坚强地谱写生命的乐章。中国企业应戒掉“低成本依靠症”,击出品牌、转型、升级等利剑,顺势而行,熬到春天来临。世界不会跌到无底的深渊,想尽统统办法活下去,终会云开雾散,成就“剩”者为王。

  盛世之下,纷纷扰扰,谋局、布局、困局、破局,纵横捭阖中、刀光剑影间,凸显眼光、伶俐与谋略。为命运抗争,为历史添彩。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