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活动文章
《菁英》杂志:2011浙商(夏季)论坛热议浙浙商归来
时间:2018-04-13 13:12:29信息来源:点击:649 加入收藏 】【 字体:

2011浙商(夏季)论坛热议浙企回归浙江,资本回流实业

浙江经济再造:期待浙商归来

 

 见习记者王燕本刊记者黄一钢/

      

       不少浙商的上半年过得战战兢兢,但与此同时,浙江经济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却为浙商展示了新的发展空间。“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特区”这两份“十二五”的开局礼物让众多浙商受宠若惊。在此时适时引导浙商回归浙江、反哺浙江,并在回归与反哺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再造,似乎也不失为民营资本的一条活路。

       710日,2011浙商(夏季)论坛在杭开讲,为营造倡导浙商回归创业的氛围,2011浙商夏季论坛组委会在全省首次推出“回归创业功勋浙商奖”和“浙商回归示范县”两个奖项。引人注意的是,十大“功勋浙商”中,“海归”占了六位,令浙商的“草根”形象大为改观。而长兴、龙游、温岭、德清等县政府,因“培根固土”、“活水开源”等招商环境和政策被推选为“浙商回归示范县”。

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未来,浙江经济将上演怎样的新格局?浙商如何把根留住?浙商回归优势何在?民营资本出路又在何方?这些疑问既纠结在企业家们的心头,也回旋在专家们的脑海。

        

      

浙商困境的N种猜想

年初开始,“没钱、没电、没人”,同时伴随着银根收紧、通胀等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让浙江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几乎感觉发展“没戏”。

“浙江中小企业倒闭潮来临”、“浙江中小企业遭遇继2008年金融风暴之后的又一轮危机”、“目前企业困难要大于20008年金融危机”等等传言不胫而走。

针对这些说法,浙江省统计局在720日的上半年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浙江中小企业虽有些许倒闭,但总体正常。有关数据显示,1-4月,浙江中小企业新增4.5万家,远多于注销的7306家。

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9%,高于规模以上企业的12.1%;利润增幅同比增长31.8%,与规模以上企业的32.4%相当。即使是在生产要素前线上涨的的情况下,各地还是呈现利润增幅大于销售增长的情况。那所谓的“危机”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共鸣?

 

这次“钱荒”为什么特别慌?

浙江出现“企业倒闭潮”言过其实,但大家也不难发现,在之前倒闭的一些企业中,资金链断裂是其倒闭的最直接原因。“前两年银行信贷员都隔三差五跑过来问企业要不要贷款,今年都不来了。”温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邹建强感慨道。

利率上升和信贷限制截断了不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得他们不得不转投向地下借贷市场,当然,这便间接地推高了民间借贷的利率。民间融资融资方式成本大风险高,中小企业如同“走钢丝”。

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企业运转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616日发布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新情况新问题调研报告》显示,浙江中小企业运行的确存在较大压力:一季度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0.1%6.4%,价差达3.7个百分点。用工成本方面,多数中小企业工资涨幅在10%30%

 

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仅仅是一场凶猛的外来暴风雨的话,那么,“如今浙江地区的中小企业家们面临的生存威胁则更多的是经济体内在的原因。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战略性结构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集中爆发。而今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遏制的通胀形势,成为笼罩宏观经济的阴云,阴雨绵绵的气候往往更加让人失去信心。”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认为,当银根收紧,严厉的房地产政策的出台之后,媒体的一句“危言”往往能起到扩大的作用,因为企业家在此时原本就比较脆弱。

 

实业精神在流失?

 

据多个温州官方调查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主要出口导向性企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占1/4多,仅三成企业利润保持增长。行业平均利润为3.1%

资本是逐利的,哪里没钱赚,就逃出哪里,而哪里有块钱赚,资本便又马上入驻。去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将近一半的制造业企业,都涉足了房地产开发,而具有房地产背景的制造业往往将实体当做其“融资的平台”。因为用实体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比起房地产业来要轻松不少。

热衷于投机的民营资本,流失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还有宝贵的实业精神。但杨轶清认为,目前不少企业的“不争气”现象,是由于政府的“不像话”。其典型就是刚刚颁布一年的“新非公36条”。比如,“新非公36条”明确提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名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但目前金融机构仍执行2008年的规定,即村镇银行发起必须有商业银行作为控股股东。

另外,对于温州人的实业信心,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现在外界都说温州人不做实业了,但事实上,温州人最擅长的还是做实业,只要有机会,实业仍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周德文表示,眼下已经有一部分温州民资通过多种渠道,悄悄向实体回归。

 

困境中如何“回归”?

 

       眼下的中小企业到底怎么样?“其实,就像温水煮青蛙,一下子死不了,但是的确会很难受。”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2011浙商夏季论坛”上说。

面对成本上升等压力,温州企业正在以每年1000家左右的速度外迁,繁荣时期的4000家打火机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多家,而在这100家企业中,也仅仅只有30家在真正制造打火机,另外的70家则无法抵制房地产暴利与创投业的诱惑。当然,这流失的企业当中有一大部分是正常的淘汰,但这两年温州实业资金转为热钱却是事实。

 

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去年以来,浙江产业空心化的迹象也愈演愈烈,从企业的搬迁、大量资本的流出实业,发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的外移。因此,在此背景下,“所谓浙商的回归,就应该是包括浙商企业的回归浙江和浙商的资本回归实业两个方面。”周德文说。

       浙商资本是风筝,而牵着风筝的那根线则在政府的手中。如果线断了,那么浙商就真回不来了。因此,如何将浙商留住,关键还是靠政策。周德文在2011浙商夏季论坛上呼吁“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中小企业的税负太高了,而且税收每年递增,企业效益不可能年年递增。”

周德文说,其次,目前95%的微小企业没有跟银行发生过任何关系,他们与银行基本处于绝缘状态,所以要筹建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银行。另外,还要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步伐,搭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信息平台,推出真正优质的投资项目、鼓励民资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更是大批浙商的期盼。“小企业融资过多依赖间接融资,即民间借贷,而国外多来自直接融资,如股票、股权等融资,我们的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还刚刚起步,成交量极小。”最后,他希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第四季度能适当放松,否则下半年40%中小企业要处于半停工或停工状态。

数据显示,浙江目前有超过640万人在省外投资创业,占该省总人口10%以上;创办企业超过26万家,投资总额近4万亿元,5年猛涨6倍;2010年创造的商品和附加值接近27000亿元,这个数字接近等于浙江省一年的GDP总值。

这组数字对浙江省委省政府充满了吸引力。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长吕祖善用较大的篇幅描述“浙商回归工程”:加大浙商回归工程实施力度,关心支持海外省外浙商发展,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

有了浙江省级层面的表态,全省各地市也加大了吸引企业家回归的脚步。在论坛上,长兴、龙游、温岭、德清等县政府,因为“培根固土”、“活水固源”等招商政策被浙商推选为“浙商回归示范县”。

“我们构建了回归企业的创业平台:总部经济。以总部为平台,推动在外温岭人回乡创业。”台州温岭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晓宇作了表态发言。和温岭一样,从一些地方政府口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是政策优惠和支持。

       只有好的土壤才能让资本茁壮成长。赛伯乐中国创业投资董事长朱敏是这次“回归创业功勋浙商奖”的得主,作为海归浙商的代表,朱敏表示,回归意味着双方的资源优势互补,“浙江本土企业有创业团队、管理经验、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有好的接触,在全球有很好的营销网络,我们则能带来国际化的股权资本、资源,以及与世界多国的友好关系。”

 

抓住回归的战略机遇

浙江是个“十万平方公里,五千多万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小省,但这里所不缺少的是相对比较宽容的创业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浙商走过中国的千山万水,这支最具机动性的团队也正在越来越融入当地的经济。回归,其实并不简单。

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王曙光分析认为,浙商回归尚面临“八缺”: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回暖、地方经济小气候的稳定、低成本优势何日君再来、实体经济滑落的话语权、新创经济在浙江未成版块效应、百年老店难有信心支撑、小狗经济天生志向不足、多变形势下举棋不定的纠结。但他同时认为,浙江不缺相对宽容的环境,不缺肥沃的创业致富土壤,不缺民间涌动的资金,不缺重振雄风的欲望,不缺解放思想的冲动,不缺资本运作的智慧,不缺商业模式的创新,不缺市场经济的经验。

现在,全新的机遇正摆在有志于回归的浙商面前:浙江被列为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区域、舟山新区获批、义乌成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经过前30年的发展,浙商取得了一次创业的成功。他们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利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跨区域发展的战略,不仅在浙江创建了各个区域的特色产业板块,还创造了浙江人经济。适时引导浙商回归浙江、反哺浙江,实现浙商的再发展,意义重大。”浙商研究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前政协副主席陈昭典表示。

    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一定基础的市场经济经验可谓是浙商回归最强大的两个优势。浙商的回归在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出他们对商业模式创新的一种内在的要求。然而,商业模式的创新难度比较大,但它的可持续的效应也是最强大的。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吕福新认为,必须通过模式创新来推进转型升级,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同和超越自发的和自然的由血缘、地缘和亲缘等构成的缘约关系,充分发展和利用机遇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社会化的契约关系。

       吕福新说,浙江的市场经济是真正建立在市场基础上面的经济,全省有4000多个市场,浙江人办市场办出了最高水平,义乌成了中国第三大展会,广交会、华交会、义乌博览会。义乌今天已经升格为我们经济的开发区、试验区,有这么一些大的空间,站在原来商品基础上面看看市场里面卖的什么将引起我们更大的关注。我们小商品不怕小,还怕你不够小,确实做到了世界最大,但是将来的义乌小商品有没有可能向新产业发展?我们运用义乌小商品这样一种市场模式来实质性的推动市场经济在浙江的创新发展,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浙商回归还差什么?

 

       浙商具有显著的“个众”特点,即“少数商业能人领头+众多百姓商人跟随”的商业模式,这极大程度上开发和利用了中国后发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形成了巨大的先发的后发优势。这也就是被无数经济学家推崇的“小狗经济”。但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王曙光认为:“小狗经济再往前走一步一定是狗咬狗经济。”而最近两年同行之间恶性竞争案例不少,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高成本时代,“小狗经济”辉煌不再

       由于快速的复制与模仿,导致不少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产生了谁研发谁倒霉的奇怪现象。由于浙江人悟性高,看到一个样本,便像摄像机一样,马上就会做,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企业也许有一天能成为像LV一样的世界500强。

       因此,低水平、低成本的扩张以及总体规模优势很难在行业竞争中起到正面促进作用,而只会是相互拖后腿。最为可怕的是,当低成本优势不再的时候,这样的创业模式只能坐等市场、能源以及环境等强大外部条件的宰杀。眼下“钱荒、用工荒、电荒”以及“高成本、高税负”这“三荒两高”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压力几乎要成为一些企业倒闭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后危机时代,价格因素已经变得非常敏感。不论是来自劳工还是原材料的涨价都牵动着企业家的心。中国社科院数量与技术研究所汪同三在“2011浙商夏季论坛”上讲到:“确确实实我们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人还说执行的结果不是适度宽松了,甚至是非常非常宽松。2009年新增贷款规模就是10万亿,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差不多8万亿,这两年新增贷款就搞出去18万亿,GDP30万亿,这两年新增货币就出去一半的GDP 上一篇:市场导报:2011浙商生存状况问卷调查
下一篇:浙商回归示范县颁奖词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