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智库
怎么看浙商大企业倒下?杨轶清:所谓浙商败局,是被放大了
时间:2019-12-03 14:32:40信息来源:点击:1068 加入收藏 】【 字体:

杨.jpg

浙江省重点智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轶清

浙商素以务实稳健,生命力强,失败率低著称。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浙商群体,上规模企业破产倒闭的不多,企业家个人违法违纪被处理的更少。但去年以来,浙商经营陷入困境及至破产倒闭的多了起来,其中很多是资深企业家掌舵的知名企业。包括中国500强企业,资产数百亿的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已经屈指难数。这个现象,引起很多关心浙商的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包括部分知名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是不用回避的事实。但近年来所谓的浙商败局,一定程度上是被放大了。无论整体实力还是标杆人物,浙商都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第一商帮。这就好比明星,浙商群体格外受到关注。尤其是多年来总体稳健安全,较少负面事件的浙商,去年来集中出现多例规模较大的资金链危机,企业负责人又知名度较高,因而舆论关注持续不退。今日头条上对绍兴义乌宁波那四五家深陷债务危机的知名企业,几乎天天有自媒体文章,或者标题耸人听闻,或者翻来覆去炒冷饭。

短时期内这么多家四五百亿级知名企业倒下,是浙江企业界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但这个并非我们的基本面。中国经济发展有韧性,这其中浙江经济的韧性更强,因为浙商的韧劲和企业家精神更突出。今年的世界500强,5家浙江企业上榜,新增2家,其中4家为民企,而且排名大幅上升。去年以来上市公司在大家印象中是水深火热又四处暴雷,但浙股日子难过的不算多。2019年三季报,浙江450家A股上市公司,亏损的只有35家,盈利面超过92%。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也居全国前列。代表新技术和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杭州上榜21家,仅次于北京上海,超过深圳广州居全国第三。

尽管浙江经济基本面依然处于全国绩优水平,但这些大企业的崩盘,却足以令我们警惕,需要我们正视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浙商自身的软肋和短板。

我们常说浙商是“逐水草而居的骆驼”,哪里有商机哪里就有浙商。第一代浙商大多出身草根,务实勤奋,吃苦耐劳,商机意识敏锐,行动力强。大多数浙商创业的初心就是为了生活富裕,在完成原始积累、实现财务自由之后,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找到新的驱动力和新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宏观经济形势,短期内很难出现趋势性回暖。熬一熬,恐怕熬不过去。继续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老鞋走新路,恐怕还会遭遇困难,甚至生存危机。

企业作为个体无力改变大环境,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和路径,才有可能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其一,戒掉对规模的追求。首富情结也许不是浙商的普遍追求,但龙头地位却是他们的心病。我曾经听一位百强县的十强企业负责人说,我并不追求哪怕县里的首富地位,但我希望做到县里前三强,最好是行业全国第一。这是企业上规模之后很普遍的心态。在现实中,规模意味着更多的资金、资源、荣誉等,但并不意味着抗风险能力。我们现在的各种500强排行榜,排名依据就是营业收入,本质上还是500大。做大和做强并不矛盾,但先做大再做强,到最后很可能“做没了”;先做强再做大,才有可能真正做大。规模取向,热衷并购,外延式扩张,把冲百亿、冲千亿,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外部形势趋紧,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积累的风险和内部管理的短板就有可能爆发为危机。

其二,不依赖短线收益。注重短期收益,其结果是短期行为。比如都知道研发很重要,但在现实取舍时资源往往都倾斜到营销上。所有的企业家都痛感人才的重要,但真到确定待遇时很难不肉痛,因为我们观念上能够把人才当资本,但还是习惯把薪酬作为即期成本。持续重视人才、研发、战略、文化、品牌等长线投入,才有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其三,面对诱惑增强定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往往始于激进的战略。很多倒闭企业负责人事后反思,为什么当初杠杆放得这么长?当初流动性宽松,贷款、发债很容易,银行行长还送钱上门,上市公司股份还可以质押。等各个融资渠道用足,发现债务大山已经摇摇欲坠。面对诱惑,我们需要定力,这是避免犯错误的关键。

此外,企业面临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换代等市场环境,热点年年在变。不关注变化,始终呆在原地不动,你是保守主义者;始终在追逐热点,你是机会主义者。把握好机遇和风险之间的尺度,正是企业家的核心能力。这些年出问题的大企业,产业上大部分是典型的多元化。机会导向的结果是不聚焦主业;主业不强导致企业热衷寻求新行业,其结果是恶性循环。对于身处困境的企业来说,该处置的资产或业务,迟卖不如早卖,侥幸等别人来救,不如果断自救。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