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参考
企业新型学徒制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时间:2018-11-19 09:57:07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点击:908 加入收藏 】【 字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面向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提振制造业的时代要求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足以输出足够的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此次以培养企业新型学徒为抓手,能够深化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意见》提出的背景和现状是什么?

  冯文猛:首先,当前我国劳动力质量亟待提升。从人口角度来看,从2012年前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及其占总人口比重都有所下降。这释放的重要信号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供给已经从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转为新的发展阶段,在劳动力占比、劳动力增长规模受限的情况下,应当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强化全要素生产,以此来弥补劳动力数量无法继续扩张造成的冲击。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总量大趋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内部供给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现象时有发生,供需双方出现矛盾。

  其次,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依托高质量产业工人来打造高水平制造业。目前提倡以“工匠精神”为抓手提振制造业,其背景在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在此阶段,纵观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以及其他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甚至后工业化道路不难发现,在我国产业发展当中应当尽快补上制造业短板,积极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

  尽管从全球趋势来看,目前正步入信息时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成为重要趋势,但无论何时,制造业都是工业大国或所有经济大国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近年来在制造业领域高质量生产人员出现供给不足,应当提倡“工匠精神”,力争把每个细分领域做精、做尖。因此,培养高质量制造业工人是下一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可以说是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被寄予较高期望。

  中国经济时报: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新要求,那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何?是否能够助力上述目标的实现?

  冯文猛:到目前为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职业教育在过去的积累中仍然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制造业提供充足专业的高技能工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市场需求,助力未来劳动力实现从数量支持转向质量支持的飞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目前职业教育所授内容、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市场需求量最大的人才,往往职业教育没有相关课程来培养,也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在招工和用工上出现结构性矛盾。

  第二,目前在我国,不少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员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很多情况下接受职业教育被当做步入社会的快捷出路,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不充分,职业上升渠道不畅通,在大环境下,舆论对于这类人员看得并不高,甚至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第三,目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尚未打通,接受完职业教育,获得一定技能后无法通过继续教育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历,不具备终身发展路径和可持续上升空间,导致很多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动机不高。

  中国经济时报: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意见》,请你分析如何从多方发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冯文猛:《意见》首先提出建立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制度。这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同时发力,一是让企业人员走进去。企业更加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需求、相应的需要具备何种技能的人才、如何进行培训才能使得职业教育毕业生胜任企业的工作。二是对职业教育体系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这样一来,能够深化校企结合,使职业教育内容紧贴市场需求。这方面可以参考新加坡等国家的成熟经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由企业人员参与设计,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因此在实践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企业需求。

  此外,学徒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这一措施涉及人才导向问题,目前在做的改革实际上是想摒弃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条条框框,真正培养实用型人才。例如,弹性学制可以解决受教育人员时间受限的问题。此外,不难看出,此次改革所看重的职业教育内容大于形式,更注重是否能实际学到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新型学徒制针对两种人群。一类是学生段人群,即新产生的劳动力。另一类是既有劳动力,也就是存量这一块。此次的措施对既有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实现技能提升非常有利,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完成技能提升,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人才培养以及照顾现有劳动力实际情况角度都非常有针对性。

  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是推行终身培训的试点。随着环境和技术水平的改变,劳动者所需技能也需要进一步升级,因此要推行有针对性的、可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在健全企业对学徒培训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补贴政策方面也作出详细规定,解决企业与学徒的后顾之忧,对此,你怎么看?

  冯文猛:这两点措施意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确保劳动者在学徒阶段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同时帮助企业分担成本压力。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的培养并不仅限于在学校完成,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因此,完善企业培训投入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功能发挥。对于企业而言,加强职业培训并不只是负担,实际上更是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完成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而为了避免培训之后人员流动造成企业损失,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从而避免单家企业受损,其他企业“搭便车”的问题。同时,由于目前整体培训机制尚未健全,大部分企业还未形成有效的培训模式,政府有必要结合地方实际通过财政补贴或转移支付等方式帮助企业分担成本压力。

  此外,对于《意见》所提出“从今年起到2020年底,力争培训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从2021年起,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的量化指标,应当密切跟踪其完成进度,尤其是对需要完善培训体系地区的资金需求密切关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数量指标目标的同时,更应当看中质量。衡量每年所产生的学徒是否真正地满足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应当以《意见》为抓手,借鉴他国成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推进实际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可持续化,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人员、产业工人的偏见,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其工资水平,同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