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参考
西安温商开启文化“新丝路”
时间:2015-05-25 10:16:38信息来源:不详点击:709 加入收藏 】【 字体:

  西安,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紧张发祥地,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长期生活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秦砖汉瓦的陶冶,不少温商开始涉足文化产业,吸取古城悠长文化的养分。他们之中有兼职山水画院行政院长的,有开办艺术馆的,也有将书画作品和商品巧妙融合的。

  西安温州商会实行秘书长梁老师说,目前投资西安文化产业的温商估计有五六十人,虽然与整个温商群体相比,分量不重,但社会反响不小,如今许多温商有一个共识:投资文化产业将是往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文化色彩

  4家公益性艺术场馆和楼盘品质

  站在西安的明城墙上,面前目今的青砖黛瓦无不凝聚着古都的历史情韵,远处林立的高楼仿佛是历史与当代的对白与交流。

  在西安,温商在吸取传统文化力量的同时,找到了其与当代商业之间的平衡点。

  戴慧敏,瑞安人,四十出头,常穿唐装。上世纪80年代末,因怙恃在西安经商,他来到西安念书。大学卒业后,受家人影响,他选择了经商。2008年,他涉足房地产行业,之后成立锦业地产集团,提出“文化地产”的概念,这使他在西安一举成名。

  在戴慧敏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挂满了名家字画,房间里摆着一张大画案,让人有一种来到艺术馆的错觉。在西安高新区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走进如许的办公室,让人顿感沉静。戴慧敏说,他最初是为答谢客人而购买名家字画的,后来接触多了,便开始珍藏,其中有不少是丝路主题的作品。

  在高新区,戴慧敏腾出旗下楼盘“锦业76号”的商铺,创办了徐义生艺术馆、王西京艺术陈列馆、崔振宽山水艺术馆、高新锦业美术馆等4家公益性文化艺术机构,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艺术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只进行纯粹的艺术展示,不进行任何情势的交易。”

  在商铺创办公益性子的艺术场馆,戴慧敏支出了不少,包括不菲的商铺租金、运营费用,公司还要聘请一批安保人员日夜看管馆里书画作品。

  虽然艺术馆的投入成本高,但它们提拔了楼盘品质。戴慧敏说,艺术场馆的文化色彩使公司的产业更具人文元素和文化底蕴,也让产业更具有内生性和持续性。

  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之路,同时也是一条则化之路。西安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高地六中间”,打造文化旅游中间就是其中的紧张组成部分。

  文化自发

  温州老板和山水画院行政院长

  西安,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大街小巷处处留有文人骚客的墨宝。温商何崇秋热衷于收集当地名家的字画,由于他还有个特别的身份——西安市山水画院行政院长。

  对文化的热爱,源自他心里曾经的渴望。何崇秋说,他老家在龙湾,年轻时性格内向,从没想过本身会背井离乡。但因为家庭经济窘迫,他只好摒弃学业,选择北上餬口。

  何崇秋办公室的墙上只挂两样东西,一是山水画,二是他上EMBA的卒业照。“年轻时书读得少,如今我拼命读书。”何崇秋在经商之余,考取了西北大学的EMBA,还被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今年4月,何崇秋成立陕西金聚海实业有限公司。在公司办公楼,他把一个大房间设置成书画室,让山水画院的书画名家与企业家在这里聚会交流,互动交流中迸发出的商机让大家直呼受益匪浅。

  西安的一些艺术家认为,从小我喜爱到投资文化产业,温商的这种文化自发给西安的文化事业带来良性发展,而这也正是温州和西安两地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

  书画价值

  文冠果茶和售价10万的珍藏品

  温商谷飞云更是巧妙地将西安文化与商业相结合。他请来当地书画家,在本身的产品外包装上直接作画写字,把产品变成了艺术品。

  2006年12月,谷飞云在西安成立陕西文冠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推广莳植文冠果,现在他在咸阳淳化已种下10万亩文冠果,并请相干专家开发出多种产品。

  谷飞云不会画画,也不会书法,但他的公司却有一间很大的书画室,这是他无偿提供应当地一些书画家用于交流聚会的场所。

  对谷飞云来说,办书画室最终的目的是提拔本身产品的档次。他花钱让书画名家在其文冠果产品外包装上题字、作画。

  这个手法,了解谷飞云的人大概会觉得认识。当初谷飞云在北京贩卖近视眼治疗仪器的时候,就是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良,换上密码箱包装,然后把价格从650元调整到1980元,没想到不温不火的市场一会儿就火爆了。

  谷飞云说,产品成了艺术品,就有了珍藏价值,附加值也就高了。在他的公司,一种外包装有名家书画作品的16公斤装文冠果茶产品,公司一年只生产100件,现在每件产品的市场售价达到了10万元。“这就是文化和商业结合所赋予的别样魅力。”谷飞云如许说。

  融合力量

  羊肉泡馍和温商创业故事

  丝绸之路不仅流淌着无尽的财富,人类的文明也同时在此融合。驱动着人们迁徙脚步的,正是这种融合的力量。

  据《唐会要》记载,和唐朝有往来的亚欧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个,政府专门设立了三个机构管理对外事务,外籍人口的比例超过长安城居民的5%。现在的西安,同样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创业者,温商就是其中一个紧张的群体。从温州人北上创业进入西安古城那一刻起,无处不在的西安文化就已开始影响温商。

  在西安的一个晚上,何崇秋与同伙聚会,相约在西安市区西稍门一家名为“味道天井”的清真餐厅。清真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是当时阿拉伯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带到中国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

  假如南方的同伙来西安,何崇秋肯定会请他们吃上一碗羊肉泡馍。吸引何崇秋的不仅是西安的美食,更是这其中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

  服务员端上一只空碗和一个馍,客人们开始一边聊天,一边掰馍。这种馍当地有人叫“饦饦”,其发音来自阿拉伯语。何崇秋说,馍不能掰大了,掰得越小越好,如许做出来的羊肉泡馍才好吃。掰好馍,何崇秋叫一声“把馍一走”(意思是“把馍端走,加汤”),服务员赶快跑来问:“汤多汤少?”“汤宽。”何崇秋回答。

  融合的作用是相互的。温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好像也在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西安人甚至发出“看温州想西安,我们该做什么”的叩问。当地人曾向政府提出,组织媒体收集温州人的创业故事,力求改变当地市民思维体例和价值观念。

  在西安温州商会工作的梁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他说,温商的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西安人,如今有些西安人教育别人懒散不做事的时候,常常会来一句:“你看看,那些温州老板,哪个不是吃苦吃出来的?”

  这种碰撞与融合恰恰就是丝路精神的意义所在。来源:温州网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