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研究
“此老真倔强,致身惟利物” ——民国第一善人朱庆澜
时间:2018-04-19 10:15:27信息来源:点击:1386 加入收藏 】【 字体: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张学继

在民国时代的慈善人物中,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无疑当推朱庆澜,他是名副其实的民国第一善人。

非同凡响的传奇人物

朱庆澜,字子桥,浙江绍兴县钱清乡渔后村人,其父朱锦堂终身在山东任刑名师爷,1874年3月11日,朱庆澜出生在山东首府济南。朱庆澜5岁丧父,10岁嫡母弃养,15岁遭生母之丧。身为长子,自少年时代即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1893年随父亲生前朋友、新任奉天府尹松林前往关外谋生,初任巡警总局巡检,后转入巡防营,因作战勇敢,由哨长、队官、管带、统领,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奉天有名的青年将领。1904年,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后,对这位干练有为的世交晚辈(赵尔巽的父亲任山东巡抚时,朱庆澜的父亲朱锦堂是赵父最信赖的幕僚)十分欣赏,立即调他为奉天营务处督办,并让他兼任步、骑、炮八营统领,作为将军府的亲兵卫队。1909年6月,赵尔巽调任四川总督,朱庆澜随同入川,初任四川巡警道,次年任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协统,1911年升任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虽然不是同盟会员,但他同情革命,主动延聘留日归国的同盟会员程潜、方声涛、姜登选等到第十七镇任职,并且利用自己的职务掩护他们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11月27日,四川宣布光复,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朱庆澜因为同情革命,被推举为大汉四川军政府副都督。但为时不久,尹昌衡等人打着“川人治川”的口号发动兵变,朱庆澜与程潜、方声涛、姜登选等外省籍人士被迫全部离川。

1912年3月,朱庆澜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1913年10月,任黑龙江护军使。1914年6月改任黑龙江将军,至1916年6月止。在黑龙江掌握大权四年,政绩斐然,却不妄取分文。离任时依然是两袖清风,骑马挎刀带随从一人清清白白而去,成为哪个时代的美谈。

1916年10月,朱庆澜出任广东省长。上任后,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并将省长警卫军20营兵力交给孙中山。从此,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才有了自己的正规武装。

朱庆澜辞去广东省长后,应江苏省长王瑚的邀请,到苏北射阳河北岸创办华成泰和盐垦公司,任董事长。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解决当地百万人的生计问题。

1922年10月,经孙中山推荐,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霖任命朱庆澜为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不久又兼东三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任期间,不仅协助张作霖收回中东铁路共同管理权和森林资源经营权,收回松花江、黑龙江航行权,而且在开发建设哈尔滨方面也是十分突出的成绩。但由于不赞同“东北王”张作霖穷兵黩武的内战政策,朱庆澜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挂冠而去。

周济天下苍生的民国第一善人

1925年冬,张作霖在战胜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之后,控制了北京中央政府。他本来还想重用朱庆澜,但朱庆澜认为各派军阀混战不休,建设无从着手,遂婉言谢绝,从此脱离军政两界,全心身投入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成为周济天下苍生的民国第一善人。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华北各省,特别河南、山东两省饱受军阀混战的蹂躏,再加上旱魃肆虐、贪官污吏反复搜括,致使这两个省饿殍遍野。朱庆澜心伤之余,决定立即行动起来,他一面组织灾民赴东北吉林、黑龙江开垦荒地,一面联合北京、天津各慈善团体成立华北慈善联合会,募集到180万元,然后亲到东北购买18万担粮食运到华北灾区,将冀、鲁、豫三省及天津数百万已经濒临死亡边缘的灾民救活。

1928年以后,西北各省特别是陕西、甘肃两省连续三年大干旱,而且雹灾、蝗灾、瘟疫一起袭来,连年绝收,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属于重灾区的陕、甘两省居民初则食野菜树皮树叶,继则啃食死尸,甚至易子而食,数千万人死亡,面对这惨绝人寰的旱情,国民党政府不仅熟视无睹,而且各派军阀展开生死搏斗,更使灾情雪上加霜。朱庆澜亲至西安调查灾情,目睹尸横遍地之惨状,立即以华北慈善团体联合会会长名义,发起“三元钱救一命”的大规模募捐行动。在他的号召下,各界人士纷纷解囊,甚至寓居天津的前清逊帝溥仪也对朱庆澜朱老说:“三元钱救一命,我拿出3000元救1000条性命。”终于募捐到数百万元,到东北购买16万担粮食,亲自押运粮食通过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主战场河南前往陕西,一路上想劫夺这批粮食的军队与土匪团伙甚多,但慑于朱庆澜的崇高威望,最终全都放弃了劫粮的邪恶念头。1930年5月14日,朱庆澜押运赈粮抵达陕西,不顾劳累,第二天即率领数名慈善工作人员,乘破旧卡车奔赴重灾区。当时,陕西武功存活灾民多日未食,竟至口不能语。朱庆澜见到奄奄一息的灾民,令工作人员将水滴入口中施救。一位老妇未得,即以手指口索要。朱庆澜令司机:“把水箱中的水吸出给她喝!”司机面有难色说:“水箱无水,车如何开得?”朱庆澜说:“救人要紧,即便大家辛苦走回去,亦不忍见灾民受苦!”仅这一天,滴水救活的灾民达700多人。许多灾民衣不遮体,一些青年妇女也赤身裸体,见人避入杂物或钻进窑洞。朱庆澜立即脱下夏布长衫,撕成数块,送给妇女遮体。随行工作人员亦纷纷效仿。从灾区返回,朱庆澜立即重返天津,筹措衣物、布匹,运往灾区。同时,还在西安、扶风等地设置教养院,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上千人。1931年1月,陕西籍的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陕西视察灾情期间见到朱庆澜,对他说:“我等陕西之子子孙孙永远不会忘记您。”

旧中国多灾多难。1931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空前的洪灾,受灾地区达八省,受灾人口1亿以上,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灾情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全救会),由朱庆澜与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内政部长刘尚清、实业部长孔祥熙、赈务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等五人任特派员。8月16日,宋子文任全救会委员长,朱庆澜任委员兼灾区工作组主任,下设急赈、工赈、农赈、运输四处,几乎包揽了全部救济工作。他深入灾区,查勘灾情,有针对地给予救济。在洪水消退后又主持以工代赈修复被洪水冲毁的江堤。长达数月的操劳,以致劳累昏迷,经抢救才得苏醒。

江淮洪水刚退,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武力侵占东北三省。朱庆澜被推举为东北后援会会长,积极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并救助流亡关外的东北人士。1933年后,朱庆澜相继担任东北热河后援协进会会长、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支持抗日和拯救流离失所的难民。

1936年2月,由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推荐,朱庆澜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过花甲的朱庆澜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主持战区难民救济与转移工作,并在后方各城市设立难民救济站,同时设立难童教养院,收养失去亲人的儿童。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下令掘开花园口段黄河大堤,水淹日军的同时,也淹灭了河南、江苏、安徽等数十县的老百姓,指使数百万人民无家可归。朱庆澜见此情景,立即建议运送灾民前往陕西黄龙山区开垦谋生。这个建议得到国民政府采纳,朱庆澜担任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主持开垦事宜,在潼关设立救济总站,护送难民到垦区落户,并按照苏联模式创建眉扶第一集体农场,使他们落户谋生,安置了无数的黄泛区灾民及陕西本地灾民。

“朱公的精神,如日月之光”

朱庆澜后半生全心身投入慈善事业,经手的款项数以千万计,但他公私分明,募捐来的款项自己一分钱也不沾染,他和自己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部靠朋友的接济。多年的奔波和劳累,使朱庆澜积劳成疾,咯血不止。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病逝于西安。西安各界以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终南山麓。在葬礼上,送葬的人们齐声唱起了《朱子桥将军之歌》:“……朱公的精神,后人的榜样。朱公的精神,如日月之光!”

在重庆,军事委员会委员、一级上将冯玉祥发表《哭朱将军》:“朱子桥,老将军,我民国,大伟人,一生最清廉,行兼智仁勇。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公而忘私,识远器深,宽厚为怀。勤劳诚恳。四川、广东、东三省,所到之处留美名。……大仁大义,一片慈心,全国人民记在心中。”

代理参谋总长、一级上将程潜含泪写下《朱子桥先生挽诗五首》,高度评价了朱庆澜周济天下苍生的伟大胸怀,诗云:“难纷久不息,生民多阻饥。穷居企兼善,虚室廑深思。洪水荡长江,老幼苦流利。缨冠拯昏垫,发廪苏孑遗。千万一时尽,家无升米私。勤惠本天性,私谥复何疑?”“此老真倔强,致身惟利物”。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