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研究
浙商融资问题研究(节选)
时间:2018-04-19 10:49:14信息来源:点击:911 加入收藏 】【 字体:

 徐王婴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浙商概念与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一、浙商的概念界定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对浙商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试着以自己的理解,对浙商给出以下定义——

浙商,是“草根”出生,骨子里都渗透着经商意识,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凭借着特有的市场敏感性率先完成“第一桶金”原始积累的商人群体。浙商的本质是民商。他们以善于学习和善于整合资源著称,具有浓郁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擅长“抱团作战”,擅长“以小博大”的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舞者。

二、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虽然以浙商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章并不多,但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学术文章却不少见。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汪炜、周宇在《产业集群与浙江民营企业融资》一文中提出:产业集群不仅具有产业组织方面的独特行,而且在融资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该文着重介绍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关系型融资。进而提出:关系型融资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同时,产业的集群化又能帮助本地的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可见,金融的发展与深化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发展又能推动金融的发展与深化。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过程是金融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诸多文章都提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构成了其发展的瓶颈。而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都不外乎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与外部金融环境的问题。笔者在研究浙商的融资问题时,将时间节点放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研究的重点则放在与浙商“抱团作战”相对应的“民间借贷”;以及与浙商擅长“以小博大”经营战略相对应的“高财务杠杆”的问题上。

第二节  企业竞争力、融资能力与民间融资

一、融资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资金运动是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的,因此货币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来维持企业的资金运动。从这一点来看,企业的融资能力具有维持企业长期存在的重要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在要素。

二、民间借贷与民间金融的关系

狭义的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依照约定进行货币或其他有价证券借贷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广义的民间借贷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货币或有价证券的借贷。

所谓民间金融,泛指个人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以及各种民间金融组织的融资活动,属于非正规金融范畴,但却是市场与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一种金融行为。

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借贷行为;民间金融则侧重于金融形态。浙商,往往为了实现借贷的目的,通过民间金融的组织形态来实现企业的借贷行为。

 

第二章  浙商融资现状与整体特征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融资现状

一、浙商融资现状

虽然浙商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其“草根性”的特性,使其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在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却极不相称。浙商融资的现状大体如下。

(一)融资通道过窄

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商群体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而在2000年之前,中国证券市场只对国有企业开放的格局更是限制了浙商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通道。这样的格局造成了浙商融资模式中,股权融资的缺位。

(二)获得信贷支持少

目前银行贷款还是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外部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但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据统计,我国300万户私营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而浙江省民间投资中自筹占55.9%,银行贷款20.1%,直接融资不到1%。

(三)民间金融是浙商融资的重要渠道

在缺少外源资金注入和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时,民间金融成为浙商发展的重要支撑。

无论如何,浙商发展对民间资金的需求催生了浙江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事实也如此,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资本的依赖和民间资本的利益驱动是浙江民间金融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商业信用”已成为重要融资渠道

擅长“抱团作战”的浙商,在融资模式上,因产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企业“信用拖欠”现象。

据一项对温州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商业信用,即应付款在企业外源融资中的比例平均为23.1%,仅次于银行贷款。应付货款虽然成为民营企业短期融资的一部分,在应收应付关系中,由于与大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中小企业被大企业占用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

(五)潜藏“担保链”风险

浙商群体之间普遍存在互相担保、申请贷款的现象。当前金融机构对浙商企业放贷,一是要抵押,二是要担保。这样的信贷体制下,浙商企业除了出具抵押物后,唯有互相担保才能获得信贷。但一旦一家公司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则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叫担保链风险。

(六)流动负债占比较大

由于银行一般只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当前的信贷体制下,企业的流动负债所占比例较大,而长期负债则占很少的部分。这也将增加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浙商融资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虽然说,浙商融资呈现二元结构特征,但这“二元”却不是均衡的“二元”。——在浙商企业发展中,银行信贷的脚步跟不上民间借贷;股权融资的比例远远低于债权融资的比例。

第二节  浙商融资现状整体特征分析

一、草根性与民营性,融资环境逊于国有企业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部分”,浙商注定是一支自生、自发的“游击队”。其在银行信贷扶持的名单中,一开始是不被列入的。这就不奇怪,为什么直到2008年,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占银行的信贷比例还不到15%。农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20165月的一次报告会上甚至说:“国有大企业拿的信贷资金太多,现在国有大企业差不多仍然拿走了整个信贷资金的接近50%。”

二、地域性与血缘性,民间融资成最大特色

浙江的民间借贷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浙商中间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打借条或收据,有的连借条收据都不需要。不立任何字据的借款时常发生,全凭个人信誉。这些,无不说明浙商的民间借贷是建立在地缘性和血缘性的基础之上。

三、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并购中提升融资能力

众多浙商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使得“浙股军团”在二级市场上赫赫有名。如 “万向系”、“精功系”、“新湖系”、“华立系”、“银泰系”等,这些如今在资本市场上颇显声名的商系,大多都是浙商登台资本市场,激情演绎并购大戏,通过“借腹生子”完成的。

根据《浙江年鉴》,2007年至2009年,浙江上市公司年均并购数量在30起左右,2010后开始步入快车道。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全省境内上市公司共发生415起并购重组事件,交易金额达到1151亿元,仅就2014年实施的并购重组即383次,交易金额796亿元。而在浙江民企掀起的并购潮中,尤为壮观的是海外并购潮。资本市场的大并购,一方面使浙商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达到买壳或借壳上市目的,另一方面也籍此锻炼了浙商的融资能力,进而锻炼了浙商产业整合的能力。

四、宽容性和服务性,地方政府积极改善融资环境

浙江地方政府一直以来对民间金融的发展给予相当的宽容度。至2015年,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浙江省政府出台的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再创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12]47号)、《浙江省工商局关于服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工商企〔201410号)、《浙江省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暂行办法》等。一向以宽容和服务见长的浙江地方政府正在逐渐成为“积极有为”的政府,为浙商发展积极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

 

第三章  浙商融资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节  单一融资渠道与资金危局

一、股权融资缺失导致过窄的融资渠道

浙商现有融资模式,是不均衡的“二元”结构。其特点是股权融资缺失,过窄的融资渠道;过少的信贷支持;使浙商融资不得不大力依赖于民间关系借贷。而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以及浙商群体“短贷长投”的投资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形势下,信贷渠道不畅,过分倚重民间借贷,财务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出现资金链危局等问题更显突出。。

二、贷款结构矛盾、融资难与资金链危局

一直以来,银行贷款是浙江省中小企业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但部分小企业即使贷到款,银行也往往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50%的政策,加上存款回报、搭购相关理财产品、支付财务中介费用等,实际的贷款成本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

一边是日益稀薄的产品利润和日益紧张的资金压力,一边又是高昂的融资成本,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被逼到了墙角。种种迹象表明:浙商融资存在着股权融资缺失,银行信贷过难导致的中小企业资金危局的问题。

第二节  民间借贷的“高息高压”

银行信贷不畅,浙商当然只有更多地依赖民间金融的渠道来解决资金之困。然而在浙商选择民间借贷的同时也注定选择了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一、借贷纠纷案全国第一

据浙江在线记者施宇翔报道:截止20158月,数据显示浙江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收案数量常年居于全国同类法院第一位,部分地区曾出现年利率超60%的借贷案。

另外,从2012年至2015年,浙江法院民间借贷纠纷案收案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12年收案105502件,2013年收案110359件,2014年达到127759件,2015年上半年收案数就达到了84166件。

二、“刀款”成为真正的“一号杀手”

明知是“刀款”还要“刀口舔血”,无非是为了借了后再还银行,以便换取银行的新贷。如果银行这个时候卡了企业的脖子,不放信贷,企业资金链自然就嘎然而断了。一出出“高利贷”悲剧就这样酿成了。与此对应的,一些曾经的著名企业如丽水银泰、金华金港、义乌金乌、绍兴华联三鑫、绍兴江龙、绍兴纵横、中江集团、温州立人集团等大企业轰然倒下。高利贷,成为金融危机下,浙商发展的头号杀手。

第三节  “担保链”风险与“管理短板”

一、信用融资,“担保链”引发多米诺骨牌风险

浙商融资,除了大力依赖民间借贷之外,商业信用也成为其越来越重要的一条融资渠道。商业信用,一是上下游企业的款项互欠;二是在获取银行信贷中互相担保。

浙商企业间的“互保”,一方面是帮助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拓宽了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形成了系统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最近几年的下行压力下,许多企业的资金链危机就是受担保链的拖累所致。

二、管理短板,现金流问题加大财务风险

浙商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但人们更多的是从外在的,融资环境的角度解剖浙商融资难的问题。对于浙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现金流管理等问题造成的高财务杠杆与高财务风险的问题却鲜有讨论。

事实上,浙商融资流程中的内部流程环节也同样是有问题的。所谓的“内交外困”,本文还将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探求一下浙商融资难的“内患”之因。从浙商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的情况看,也普遍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第二,资金使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第三,缺乏对融资环节的有效控制;第四,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的“试错”风险

在发展九年之后,由于互联网金融风控弱、监管弱,以及信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大等特点,2015年下半年以来集中爆发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有数据显示:网贷行业累积平台数量截至2016 1 月底达到3917 家,其中正常平台2566 家、问题平台1351 家,问题平台占比34.49%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不到十年的历程却爆发了那么大的风险?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与行业快速发展相比,监管立法显然有些滞后。很多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互联网理财公司能够得以壮大就是因为其游走在法律边缘。所以亟待以立法形式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地位、业务范围、准入标准、监督管理主体等关键问题,为互联网金融的各参与主体提供具体化的规范引导。当然,笔者也认为:回归到普惠金融的本质,并把握好与风险控制的核心之后,互联网金融一定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四章  浙商融资优化思路与对策

第一节  创新过程中的企业角色

之所以首先提出融资模式创新过程中的企业角色,是因为企业是企业融资活动的主体。决定企业负债比例与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因素还在企业自身。

一、准确定位,走出多元化误区

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战略,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做,而是能不能做。

企业规模应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若超过适度规模,就会带来较高的内部交易成本;扩大企业规模应在遵循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以企业综合要素的提高和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临界规模为准则。

比如鲁冠球,这个“做梦都想做汽车”的人,纵然是拥有庞大的“万向系”,纵然是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强,也还是隐忍不发,专心致志做他的汽车零部件。与鲁冠球一样,成为浙商“常青树”标本的宗庆后,其专业化的发展战略、超强的现金流管理,使其能够拨开合资纠纷的迷雾,挺立于市场竞争的刀口浪尖。

显然,从企业战略出发,准确定位专业化或适度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能从根本上抵制高财务杠杆的诱惑,在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之间寻求一支平衡木。

二、完善股权结构,打造企业竞争力

融资模式——资本结构——治理结构是一条紧密相连的“神秘链”,正是在这条链上,资本得以形成、集中、组合、营运,同时形成相应的产权关系和权力与利益格局。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与融资模式有着高度的依存关系,融资模式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

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来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这在浙商群体的具有特别的意义。而浙商企业要实现从家族企业到企业家族的转换,就应该大胆改革产权制度,吸纳新的股东,打破家族制管理体制,积极引进人才,使企业成为投资者、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三、从商业计划书入手,制定融资战略 

企业的融资策划应该从何下手?简洁地说,商业计划书就是企业融资策划的切入点。

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是一份全方位的项目计划,其主要意图是递交给投资商,以便于他们能对企业或项目做出评判,从而使企业获得融资。无论是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是分众传媒的江南春,他们的网络神话与其企业融资的商业计划书不无关系。

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其至为重要的是其中的融资战略,而一个企业的融资战略能否实现,又往往依赖于是否有好的融资策划。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企业要创新融资模式,当从融资策划做起。

四、现金流入手,建立风险控制系统

诚如前文所述,一个企业资金状况的优劣,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的金融环境;首先取决与企业自身的现金流管理。

鉴于浙商企业现金流的现状,特给浙商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明确现金流管理的目标。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现金流的安全稳定运营。建章立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第三,明确和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及使用制度,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规范、完善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一言概之,加强风险控制,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归结为企业战略高度的事情。

第二节  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企业融资对应着社会的融资环境,社会融资环境中,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下文试着从浙江地方政府的角度,特别是从浙江政府正在着手实施的模式创新,探研有关推动融资模式创新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一、引导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提升竞争力

(一)鼓励和创造条件帮助企业上市

事实上,浙江政府非常重视对企业上市的鼓励和支持;并确立了打造“证券强省”的战略目标。其用心良苦,在2008年浙江省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可见一斑。其后,在浙江省政府关于鼓励浙江企业上市的总体精神引导下,浙江各地进而出台了更多的扶持政策。

来自浙江省金融办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3月初,浙江上市公司(境内)数目已经突破300家。此外,截至目前,浙江新三板挂牌企业600多家,也已成为新三板中挂牌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一句话,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是民营企业踊跃上市、成功上市,并通过上市提升竞争力的催化剂。

(二)引导区域性资本市场平台建设

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产权市场。这三层次市场各自又呈多层次形态,共同构成资本市场体系。依市场属性区分,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属全国性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则属地方性资本市场。地方性、特色化、个性化,是产权市场的基本特性。

20121018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立。这是浙江省政府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经济金融特色,为着力解决“两多两难”,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而设立的省级股权交易平台,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发展

如上所述,在引导产业投资方面,浙江政府仍然走在前列。为加快发展创业投资事业,浙江省人民政府2009年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意见》,并于3月1日宣布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经省政府同意,从2015年开始,设立浙江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并将省信息经济创业投资基金纳入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统筹运作和管理。以上种种都显示: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浙江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鼓励和引导企业的并购与重组

前文所述“浙商系”,正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才得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20141212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若干意见》;201641日,浙江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又印发了《关于印发2016年全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要点的通知》。浙江地方政府在积极主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适时进行行业间的并购重组。

二、引导银企合作,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一)鼓励银行系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2010年,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4 ) ,该文件明确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应该说,浙江政府在鼓励金融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是比较解放和开拓的,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与逐利性的诉求与政府公益性的诉求存在一定距离,如何在两者之间设定理想的方案,真正调动银行以创新服务扶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仍需殚思竭虑。

(二)引导民间金融浮出水面,加以规范引导

引导民间金融浮出水面,浙江政府亦是“捷足先登”。2008年,浙江率先推出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并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0846 )。此后,小贷公司在浙江蓬勃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