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两翼”对话 助长三角腾飞
时间:2005-08-15 14:47:46信息来源:不详点击:564 加入收藏 】【 字体:
“两翼”对话 助长三角腾飞
记者徐王婴

有一种讯息昭示着长三角地区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今年炎天,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新闻裹着强劲的春风传遍大江南北。紧接着,央行第二总部于8月10日在上海挂牌的新闻在向外传播的同时引得浩繁国际、国内商界巨头纷涌而至。
长三角,本来就活力森森的巨龙将再得天时,起舞腾飞!
但展翅才能翱翔。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以江浙为两翼,只有双翼齐飞才能保证巨龙的翱翔与神勇。
就在浦东再一次站在全国前沿的时刻,江浙两省的民营企业家们“春江水暖鸭先知”地感受到了这一拨暖流。这一天,苏商与浙商握手太湖边。他们不再争论,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孰优孰劣;也不是简单地打擂:苏商与浙商,谁更良好、谁更有前景。而是用对话翻开了苏商与浙商在竞争中合作、浙江与江苏在发展中提携,共同推动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翘楚的合作潮。
当浙商握手苏商
 8月7日-9日,由江苏省发改委、江苏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江苏省工商联等联合主理的苏商论坛上,作为为期三天的论坛的压轴戏——由浙江省浙商研究会协办的“苏商-浙商对话”运动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此次对话在无锡电视台演播室举行,苏浙双方各出三名企业家,浙商代表是:当代集团的章鹏飞、天夏科技的夏建统、莱茵达的高继胜。苏商方面,则是大名鼎鼎的红豆集团老板周海江和另外两名企业家江苏鸿国集团陈弈熙、江苏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团胡玉兰。与会的还有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专家保育钧、刘志彪,凤凰卫视的陈晓楠担纲此次“对话”的主持人。
台上,三名浙商着装时尚而典雅,三名苏商衣着矜重而慎重。台下,是100多位苏商代表,其中也不乏由浙商在江苏投资而“变身”为苏商的“双栖商人”。
这里要增补的是,台上各三名代表的背后是一些不容忽视的数字——
浙商背后的数字:截止2003年底,浙江拥有各类企业近300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约160多户,私营企业超过30万家,私营企业总户数超过广东、位列江苏之后,居全国第二; 全国工商联宣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占了188位,居全国首位;2003年浙江省个私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8271亿元,贩卖总额6899亿元,社会贩卖品零售总额3124亿元,出口创汇额1211亿元,四项指标延续六年全国第一;此外,截止2003年底,浙江人在省外经营发展的有400万左右,若加上在海外的100万人,约有500万浙商遍布世界创造财富;目前浙商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万家,注册资金2350亿元,对外投资总额近6000亿元,到2003年底,在外浙商的贩卖额超过1万亿元,几乎等同于浙江2004年创造的经济总量。浙商,名符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一大商帮。
苏商背后的数字:一贯以外向经济为代表的江苏模式正在悄然转变——截止2004年末,江苏省拥有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208万户,私营企业数继承为全国之最;2004年全年民间投资3590。52亿元,1998年-2004年之间,个私经济以年均19。4%的速度增加,高于同期 GDP年均11。7%的增加速度。
而另一个可比的数字是:在中国民企500强的排行榜中,长三角地区占60%,其中浙江占33%,江苏占21%。当浙商与苏商加在一路,中国民企500强的排行中,就占大半壁江山。
对话,从互相学习开始
之一,浙商盛赞苏商——企业管理、社会责任感、产业精神
一贯被认为性格宣扬的浙商,此次在对话中更多地表现了其谦虚、好学的特性。
“假如说浙商的起跳点是1。2米,苏商的起跳点则是1。8米。相比浙商,由州里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苏商,其产业基础、企业管理等方面更优于浙商。”浙江莱茵达集团董事长高继胜揭开了话题。
“苏商更值得浙商学习,由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苏商,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使得苏商群体在小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上显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因而,我认为苏商的发展很有后劲。”海归浙商,天夏科技集团董事长夏建统在对话运动的前一天如许叙述。
“苏商有一种执着的产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与100多年前以荣德生、张謇等为代表的实业救国的锡商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产业精神很值得浙商学习,分外是一些擅长谋利而缺乏产业精神的浙商学习。”来自浙江的当代集团董事长章鹏飞发自肺腑地说。
之二,苏商表扬浙商——抱团、创新、开拓
“浙商的特点是:一小我发现商机,所有的亲戚同伙跟着上。而苏商是单打独斗的‘猫科动物’,每一个苏商,单个的都很厉害,却不擅长抱团作战。所以,浙商是‘群居动物’,苏商是‘猫科动物’。”江苏省中油泰富集团石油总裁胡兴玉的“动物说”赢得了阵阵掌声。
“苏商都想做儒商,既想赢利又要体面,比较累一点。而浙商比苏商更接近生意的本质,更直接、更有用。因而,浙商比苏商更像老板、更感性,更具创新精神。”南京鸿国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弈熙如是说。
好像为了印证关于浙商更像老板的说法,苏商胡玉兴如许评说浙商:“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有小钱当小老板,有大钱当大老板,没有钱借钱当老板,借不到钱梦想当老板。”
一个“梦想”的说法,点出了浙商骨子里的创业激情。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总结说,浙商最可贵的是创新精神。那种闯荡世界,充分行使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的精神是浙商自我超越、赓续发展的力量之源。而浙商夏建统则增补认为,浙商的危急感很强,这种文化上的危急感与犹太人很相像。世界各民族中,犹太人的危急感、苦难感是最强的,因而他们的商业成就也是最辉煌的。)
差别与共同的挑衅
无论是昔时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照旧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与浙江的内源型经济都曾领风骚于中国经济。而今天,无论是两地的商人照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都开始从比较中反思新的超越与发展。
  江苏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认为:浙商和苏商没有很大的差别,都是吴越文化的产物。吴越文化有三个明显的特性:一是性格温文,二是移民文化;三是开放文化。假如说有区别,那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后,江苏的选择着重于工业,浙江的选择着重于贸易。到了目前过剩经济时代,浙江稍稍领先,缘故原由在于原先浙商的基本格局:先市场后工厂的前店后厂式,是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得以建立;一开始体系体例上就是民营的,比较先辈。但最终,苏商与浙商必将殊途同归。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与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刘志彪同等认为:浙商是原生型的民营企业,苏商则大多为改制而来,属于次生型民营企业。浙商着重于轻工业,从事较多的服务业,更多的是走出去的外向型经济。而苏商重工业的上风显明,制造业发达,走出去较少,更多的是实施请进来的战略,接受了不少的国际订单。而无论是原生型照旧次生型,中国的民营企业都 到了必须升级与转型的关头。
品牌战略:苏商、浙商共同的故事
“品牌是什么,首先是文化。为了打造‘千百度’这个时尚鞋品牌,产自南京的‘千百度’在叫响市场5年之后才被揭开南京的身份……”
南京鸿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弈熙的故事博得人们喝彩。
而浙商章鹏飞讲述的打造当代品牌的故事也使对话现场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浙商高继胜继而总结说:创品牌的道路就是企业走向长寿的道路。有关资料表现,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4.6年。如何延伸企业寿命、提拔企业生命力和竞争力,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题目。而品牌战略是必要核心技术作为支持的,而技术,核心的核心就是创新。
  对此,苏商周海江深有感慨地认为:企业的转型过程中,有三大变化必须逾越: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创造;从传统管理向当代管理转型。
  
  苏浙对话助推苏、浙、沪合作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有一句话耐人寻味:“鼓励成功、宽容失败”。作为这次苏商、浙商对话的东道主,江苏的地方政府显然是自动伸出了合作之手。
“浙江的企业,善于把握各种机会,用最低的成本去创造最多的利润;苏商更多的是行使国内市场和资源。苏商在制造业上有上风,比如无锡的制造业占到GDP的55%以上,而浙商在服务业在贸易上有上风,盼望这两者的上风互补能够推动两省经济共同发展。”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如许对记者说。
杨卫泽并不是空喊道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江苏政府加大对浙商的招商引资的力度,江苏已经成为浙商投资的又一块热土。“我们搞过一个调查,在江苏的各大市场上外埠商人占到50%以上,而其中大部分是浙商;一些市场上60-70%以上是浙商”。一位江苏的政府人员如许说。稀有字表现,在江苏创业的浙商超过了20万。
“浙商发展的20年,是认识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的20年。浙商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市场的烙印。”而作为市场经济的动力之一——“市场力”是中国经济起飞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江苏政府开渠引流(市场能力之流)以助推江苏经济发展是明智的。
于是联想:一向隐约担忧浙江企业外迁是否造成浙江产业空心化的浙江,是否能够学习江苏政府的开放胸怀——不但积极引进外资,以外资推动科技产业,还积极引进中国各良好的商帮与企业家群体,以浙江的民间资本与活力上风嫁接苏商等商人群体的产业精神,提拔浙江的制造业?
“长三角的腾飞,不可或缺任何一只同党。”参与对话的浙商、苏商有感而发到。那么,作为龙头的上海,是否也意识到了两翼的作用,以及其带动两翼齐飞的紧张性呢?
有这么一个题目不容忽视:虽然这一次浦东再次站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浦东的发展一向有一层难堪:即:金融业虽然一向是它着力打造的“招牌”,是“体面”,但是,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一向没有超过第二产业。(近几年,浦东第三产业比重一向徜徉不前:2001年占47.3%;2002年占48%;2003年占46.4%;2004年占47%。这与国际上一些大都市服务业比重高达80%以上比较起来,差距更大。)说到底,近年来浦东或上海的经济发展,更多的照旧靠投资拉动(分外是外资拉动),在产业分布上,沪、浙、苏三省的趋同性很强,而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却不尽如人意。
 大概,上海市可以考虑,在通用汽车、华虹NEC、克虏伯、柯达、索尼等跨国公司因市场因素致使其对GDP的拉动作用减缓时,应该想想浙商、苏商如许的本土力量。
假如说,企业或者经济体的竞争,说到底是资金、技术、渠道的竞争,那么,作为中国金融中间的上海,以产业上风见长的苏商和以渠道见长的浙商之间的联合将产生怎样的聚合作用呢?
盼望,参与对话的不仅仅是苏商与浙商,假如缺了“龙头”的带动,两翼的飞舞只能是“自作多情”。随着浦东被列为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这个新的春天的到来,人们信赖:沪、浙、苏的合作将更为自动更为理性。
 
(编辑:zhangwh)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